“渝论”两江评:《长安三万里》不能火了长安伤了洛阳

《长安三万里》走进重庆奉节。资料图

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最近遇到争议。8月16日,洛阳市隋唐史学会通过官方自媒体账号发文,认为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,包括片中部分情节其实发生在洛阳而非长安,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,要求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制片方、导演、编剧等发表纠错、致歉声明。

关于《长安三万里》的这场舆论风波,本质上是文艺创作与历史研究的矛盾,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,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。

电影情节与史实的出入,体现了文艺创作与专业研究的不同诉求。电影是文艺作品也是商品,适当做戏剧化处理,增强艺术性,满足当下的市场是其重要诉求。为了凸显主题,把长安塑造为盛唐的理想化象征,将一些虚拟的荣耀与光环做适当的堆叠,在叙事上是说得通的。作为一部人物众多的影片,将故事发生地集中处理,也方便观众理解;而专业研究则专注于多方论证、深度挖掘、去伪存真,偏于理性与严肃。当两方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或事例时,产生不同看法是很常见的。

电影不是文献,但文艺工作者要有历史责任感。能力越大责任越大,受众庞大的《长安三万里》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推广,同时也会让不符合史实的情节被广泛传播,而绝大多数观众并不能分清改编与史实的边界,极易形成误解,特别是青少年观众,也会伤害历史人物出生地、事发地的同胞感情。

对此,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确实有值得改进的地方,在片头或者片尾处明显适当提醒,避免观众把电影故事当真实历史来看。配套电影推出完整科普推文和物料,借宣传活动给出回应和解释,其实也无损于电影口碑。

作为创作者来说,也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,在实现表达诉求的同时避免混淆视听。

应遵循重大事件慎改的底线:李杜首次见面在历史和文化层面是一次重大事件,理论上不应轻易改动,是否也可以借助一两句台词,既不改变剧中设计,又能传递二人首次相会是在洛阳的史实。

《长安三万里》票房屡创佳绩,主要采风地西安一时风光无两,不少游客都趁暑假前往“长安”一睹大唐盛景,影片提到的黄鹤楼、白帝城等景点热度也持续上升。作为史实中众多情节的发生地,古都洛阳却没“吃到”这波流量红利,难免显得有些落寞。洛阳隋唐史学会的较真,也是可以理解。

这份给《长安三万里》的律师函,是一次艺术创作与还原史实的边界争议,也给涉及真实历史的改编影视作品一个好的提醒:慎重地处理艺术创作与史实的关系,如果要戏说,请给观众一份温柔的提醒。

作者:杨金行 黎大韬(实习);来源:华龙网

顶一下 (0
踩一下 (0
上一篇: 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官微因素材版权问题发布致歉声明
下一篇: 《长安三万里》:从大唐奔流而来的时光与诗情

评论区

表情

共条评论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
扫扫二维码,用手机访问本站!

扫扫二维码,用手机访问本站!